首页

同桌用脚满足了我

时间:2025-05-30 03:37:53 作者:与天问一号任务相比,天问二号任务有哪些难点? 浏览量:87032

  受访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宋 微

  近日,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讲述了非洲留学生萨姆森·莫弗洛在中国求学的故事。萨姆森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学硕士学位的几十名非洲留学生之一。在这之前,他就职的马拉维农业部每年都会派几名职员到中国这所高校学习。据萨姆森介绍,前6个月他在北京进行理论学习,之后到农村和农民一起生活学习。这些来自非洲的学生参加的是“中非科技小院”项目。

  乌干达《新景报》网站近日刊文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乌干达迫切需要熟练工人来支持工业化。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85所,在校生1298.46万人。乌干达应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学习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支持非洲职业教育发展:中国设立多个奖学金专项,支持非洲优秀青年来华学习;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信托基金项目,累计已在非洲国家培训1万余名教师;中国在非洲建成10余家鲁班工坊,促进了非洲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中国支持30余所非洲大学设立中文系或中文专业,配合16个非洲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非洲合作设立了61所孔子学院和48所孔子课堂。此外,还有援建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援助等多种方式。

  在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上,中国经验和非洲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一方面,中国拥有成熟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是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正在努力推进工业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潜力大,迫切需要高技术人才。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引领下,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蓬勃开展。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将“能力建设”纳入中非“九项工程”。中方还宣布为非洲援助新建或升级学校、邀请非洲人才参加研修研讨活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设立鲁班工坊等多项举措。近年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有效推动互联互通,铁路运输和高新产业的发展为非洲国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惠及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专业技能的非洲人才。2023年8月,中方发布《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强调,中国和非洲发展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规模巨大的人口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人才红利助力本国现代化发展。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国家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激活了职业教育市场,培养了大批高质量青年人才,助力非洲国家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非洲民众带来福祉,有利于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同时,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巩固中非友谊,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无私向非洲国家分享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案,体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四大特点:一是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二是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三是坚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四是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自主解决本地区问题的努力。

  当前,中非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非洲发展带来更多中国机遇。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投资活动提供了人才支撑。非洲自贸区正式实施、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融合加速推进,为非洲经济发展及中非合作拓展出更大空间。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也将为非洲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有助于非洲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未来,中非双方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深化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在此背景下,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编辑:刘阳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西万村篮球赛总决赛在桂林全州火热开赛

昔日的“热门”爆冷,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专业成功翻红,对于高校专业的冷热切换,人们虽已不再新鲜,但依然对该话题保持着关注。从高招季到就业季,关于高校专业的新闻总能引起不小的讨论。人们试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感知风向的变化,并以此修正自己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家中考生的志愿填报、职业赛道的选择。

天府评论:感知“流动中国”,品读“中国速度”

博科娃:具体而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社会更加多元和包容,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

原遵义医学院党委委员、原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毕路佳被查

围绕重点海域,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680千米、滨海湿地约500平方千米,我国红树林地面积增长至302.7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纪学习教育)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航天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北京紧紧围绕商业航天产业的难点堵点发力。2021年初,北京率先发布全国首份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扶持、投资护航、生态营造下,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南箭北星”布局初步形成。“2023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北京企业以51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近30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22张罚单,罚没合计超3亿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存在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等等。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正是这种突出特性,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中国古代既强调“天下一统”又重视“因俗而治”,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治理理念,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既争取民族平等又承认民族差异、按照民族发展规律处理民族问题有着高度契合之处。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家国情怀、大一统传统被充分激活,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滋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